無我 No-Self (Anatta)

佛陀時代,印度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。佛陀同意印度教的一些教義,包括因果報應和輪回轉世的學說,但拒絕接受它的其他教義。其中包括《奧義書》中的印度教思想,即一個永久的靈魂或自我(Ātman),最終與絕對實在(Brahman)相同。相比之下,佛陀教導說,在自我認同的意義上,不存在靈魂或自我,這樣一種隨著時間推移而能持續存在的物質。這種無我(anatta)的思想是佛教的核心教義,是所謂的三個 “實有的標記” 或法印之一。

佛陀認為,人們所說的靈魂或自我實際上只是精神和身體特征(skandhas)的暫時捆綁或聚集。這些特征包括身體、感知、感覺、意識和本能或傾向性(其中一些是潛意識)。當我們活著的時候,這五個不斷變化的特征或多或少地作為一個整體單元連在一起,但它們並不構成一個 「東西” 或 “實體”,而且在死亡時它們會溶解或消散。沒有任何靈魂或 “我 「能在死亡後存活。這給佛陀的因果報應和輪回信仰帶來了一個明顯的問題。因為如果沒有持久的靈魂或自我,那麼是什麼讓它轉世為另一種形式,成為業力的承擔者?佛陀的答案是,一種充滿業力的心理結構會延續到下一世,但這並不是靈魂或自我,而只是一個由習慣、傾向等組成的信息包,它能在死亡後存活下來,並為一個人的下一次轉世奠定基礎。

佛陀對永恆自我的否定與佛教的另一個關鍵教義有關:無常(anicca)。佛陀教導說,現實世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幻象,其中沒有什麼是永久的。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,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從能這一刻到下一刻保持切實的 “自身 “或 「相同”。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否認存在一個永恆自我的部分原因。在他看來,變化是經驗的現實的一個基本特征,我們每個人在生命的每一秒鐘確實都是一個不同的人。

在藏傳佛教中,無常的概念—佛教的關鍵教義–是由壇城沙畫象征的:象征宇宙的復雜、神聖的圖表。它們是由僧侶們用彩色沙粒精心制作的,然後經過儀式性的分散,倒入附近的水體,以承載其祝福。